【2024 EE Awards】胡正明:技術創新,半導體產業永不止步
「摩爾定律」(Moore’s Law)已死?針對這個備受討論的話題,被譽為「微電子前瞻者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(UC Berkeley)榮譽講座教授胡正明認為,事實上,大家更關心的問題應該是: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是否還能繼續突破?「答案當然是肯定的!」
「摩爾定律」(Moore’s Law)已死?針對這個備受討論的話題,被譽為「微電子前瞻者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(UC Berkeley)榮譽講座教授胡正明認為,事實上,大家更關心的問題應該是: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是否還能繼續突破?「答案當然是肯定的!」
培育人才是台積公司ESG五大方向的關鍵一環,為協助半導體產業孕育人才並吸引更多優秀學子加入,台積公司推動「DNA暑期實習積因計畫」,以「自我發展、航向未來、預先聘用」為三大主軸,提供大學三年級以上學生多元學習與成長機會,民國113年邁入第六屆,實習生招募總數達813人、持續創新高,6年來共計培育逾3,100人;因應台積公司全球布局策略,今年積因計畫新增「跨文化交流競賽」、「台灣文化體驗」2項活動,鼓勵海內外實習生共同合作並深入認識台積公司與在地文化,促進多元共融及自我實現。
半導體人才荒,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長林本堅表示,台灣每年半導體產業人才需求數千人,但在地緣政治影響下,歐美日中也爭相搶才,人才缺口將持續擴大,「和能源一樣是填不滿的洞」,他建議人才須培養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,英文表達能力也攸關國際競爭力。
鍺是一種半導體材質,電性質介於一般金屬和絕緣體之間,可用於製造電晶體和各種電子裝置,因此鍺的特性可應用於半導體、核物理探測、光纖通訊、紅外光學、軍用夜視鏡、太陽能電池、化學催化劑、生物醫學等終端應用。
據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報告指出,半導體產業占2022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3.1%、近十年附加價值成長3.75倍,且金額日益增加,台美近年亦積極共同投入半導體產業合作,台灣半導體業身為全球科技的先鋒,產業的技術進展及國內外人才培育,不僅牽動台灣的整體GDP,對於全球的半導體產業也帶來極大的影響力。
過去50年,台灣科技業從無到有,在國際舞台最具代表性的公司,就是台積電。
很多人知道,台積電的製造技術領先全球;但很少人清楚,台積電耗時30多年從新創公司變身全球晶圓代工之王,關鍵因素之一是台積電自創立初期,就定下明確的願景、價值觀和策略,三者環環相扣。本刊專訪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,親自解析這三個要素。原來,打造一家比世界級企業更具影響力的「偉大半導體公司」,是早在張忠謀41歲時,就已定下的願景。
4月3日大震午後,高雄中學的學生們迎來期待的自主學習時間。自習、打球、上程式撰寫等課的同學所在多有,還有30名學生參加名為「SEMI神祕積星站」的微課程,坐在科學館三樓的視聽教室裡學習半導體知識。
在臺灣,「半導體」三個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!但多數人卻未必知曉現今已邁入第三代的「氮化鎵複合物半導體」,因具有更高頻、高功率、耐高溫、耐高電壓之特性,可廣泛運用於太陽能、電動車之機電領域和5G、衛星等通訊領域,影響各國的科技創新與軍事國防實力,故成為兵家必爭之地。
今年一月,陽明交通大學產學創新研究學院迎來第一屆畢業生,台積電、鴻海、力積電等企業都派出代表參與畢業典禮,還有人現場自薦公司,希望學生能考慮前往應徵。
陽明交大二日宣布,將到高雄鄰近楠梓產業園區設置分部,招收半導體及人工智慧產業碩博士生,以提供高雄半導體產業高階人才。後續將依據相關規定,由陽明交大擬具高雄分部設置計畫,送教育部核定後即可辦理招生。